汤头歌诀方解_古代_(清)汪昂_在线阅读无广告_精彩无弹窗阅读

时间:2017-12-29 09:06 /现代言情 / 编辑:寇仲
火爆新书《汤头歌诀方解》是(清)汪昂最新写的一本中国、经典、国学类型的小说,主角辛温,水煎服,方中,书中主要讲述了:大黄附子汤同意,温药下之妙异常。 组成:大黄12克黄连6克附子10克黄芩10克 用法:附子茅煮取

汤头歌诀方解

小说主角:方中水煎服辛温黄芩

更新时间:2020-07-15 12:01:35

作品频道:女频

《汤头歌诀方解》在线阅读

《汤头歌诀方解》精彩章节

大黄附子汤同意,温药下之妙异常。

组成:大黄12克黄连6克附子10克黄芩10克

用法:附子煮取,余三味切,以沸汤400毫升渍煎,去滓,纳附子,分二次温

主治:阳虚于外,热结于胃。心下痞,而复恶寒出者。

方解:伤寒病未能经过很好的治疗,传入里,结于中,化而为热,故心下痞,即胃脘部有自觉痞塞不通,按之濡出恶寒而不见发热,是无表证,而是病人阳气虚所致。方中三黄苦寒泻热除痞。附子辛热,温经扶阳固表,以治肌表之恶寒出。用沸汤煮煎者取其气味薄,清泄上部之热,以治部的痞结。这是一个寒热并用的方剂。

附方:大黄附子汤(《金匮要略》):大黄10克附子6克辛3克用法:煎分三次温。主治:寒与积滞互结肠,胁下与枕筛秘、手足不温、苔、脉迟。这是一个寒侵犯经络肌与热积滞结于胃肠并见之症。方中附子、辛辛热,温经散寒止。大黄苦寒泻下,导滞积。与附子泻心汤的寒热并用有相同之处。

3、半夏泻心汤《伤寒论》

半夏泻心黄连芩,姜甘草与人参;

大枣和之治虚痞,法在降阳而和

组成:半夏9克黄芩6克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3克黄连3克大枣4个

用法:煎,分二次温

主治:胃气不和,心下痞呕或呕,肠鸣下利,苔薄黄而腻,脉弦数。

方解:本方原治少阳小柴胡汤证,误用下药,损伤中阳,外乘虚而入,寒热互结于心下(胃脘)而成痞证。所谓痞即中焦气机升降失司。人有“中,痞在心下。有形,痞无形”之说。痞是自觉而不,按之如常。这是寒热互结中焦,升降失司。脾的清阳不升则泻泄肠鸣下利,胃的浊不降则呕呕。法当补益脾胃,除寒热互结,复其升降之职。方中黄连苦寒降泻其中焦热。姜、半夏,辛温散其中焦之寒结。人参、甘草、大枣补其脾胃之虚。诸药用辛开苦降,寒热并用,益气和胃,治胃气不和,寒热互结,清浊升降失常所致之诸证。现代有用本方治急胃肠炎,慢胃炎,中毒消化不良和消化溃疡见以上诸症者。

5、虎汤《伤寒论》

虎加入人参汤苍术虎汤

虎汤用石膏偎偎(wēi):音煨,在一块用。知甘草粳米陪;

亦有加入人参者,躁烦热渴生苔。

组成:石膏30~60克知15克炙甘草6克粳米10克

用法:

主治:伤寒热在阳明之经,或温病热在气分,证见高热出,烦渴引饮,面赤气苔黄燥,脉洪大有,或数。

方解:无论伤寒离太阳之表而入阳明之里,或温离卫入气分,均是已入里化热,故不恶寒而恶热。热入里,争而极,里热炽盛,故大热,面赤气。热盛蒸迫津外出,故大。热盛耗津,故烦渴,引自救。热扰中故心烦,苔黄燥为里热伤津,脉洪大或数为热内盛之证。方中生石膏甘辛寒,辛能解肌,寒能清热,寒而不腻,最能清解阳明胃经肌热。知苦寒,清热生津滋,二药相,清肺之热而滋补消耗之津,可治高热,烦渴,出等。甘草、粳米,保胃气,护津,且可防石膏、知大寒,伤中焦阳气之弊。诸药用,清阳明气分热,生津止渴除烦。本方清里热疗效可靠,唯石膏用宜大。

附方:①虎加人参汤(《伤寒论》):即本方加入人参6克,。治阳明热盛,气两伤,热而渴,出而背微恶寒。方中虎汤清热生津,人参补气生津。全方治气两伤的里热症。

②术虎汤(《类证活人书》):即本方加术6克,。主治温病,大热痞闷多,渴,重,脉洪大,讹欢苔黄或腻。方中虎汤清热除烦生津。术辛苦温,化浊燥。诸药用清热燥,治温病。近代多用治风热病。

5、竹叶石膏汤《伤寒论》

竹叶石膏汤人参,麦冬半夏竹叶灵;

甘草生姜兼粳米,暑烦热渴脉虚寻。

组成:竹叶15克石膏30克半夏9克麦冬9克人参5克甘草3克粳米15克

用法:,一方加生姜。

主治:热病期,余热未清。形消瘦,气短,多,心烦闷,气逆呕,环娱喜饮或虚烦不眠,讹欢少苔,脉数而虚。

方解:热病期,余热未清,故热(不高)多。胃中有热,胃失和降故气逆呕。余热扰中,故心烦闷。热病伤津,故环娱喜饮。热病耗气,元气未复,故形消瘦而息短气少。讹欢少苔,脉数而虚亦是内有余热,气伤津亏之象。此时若只清热而不益气生津,则津气难复。若只益气生津不清余热则有恋之弊。故清热和补气双管齐下。方中竹叶、石膏辛凉甘寒清热除烦,竹叶尚能利,导余热下行。人参、麦冬,益气生津,使热清而气两复。半夏、生姜虽辛温而燥,与甘寒之药相伍,存用去,去其温燥之,留其和胃降逆止呕之功,且二药有健脾运之效,使沦市运化功能正常,则麦冬等甘寒生津之药不致有腻滞之弊,又能防甘寒辛凉之药损伤中阳之气。甘草、粳米扶益胃气。诸药用清热生津,益气和胃。本方不但在热病期,即在热病过程中只要有气两伤,热不退,胃失和降等皆可用之。

6、升阳散火汤《内外伤辨》

升阳散火葛升柴,羌独防风参等侪侪(chái):音才,本同辈义,这里引申为一块入药用。

生炙二草加姜枣,阳经火郁发之佳。

组成:葛羌活独活人参芍各15克柴胡24克生甘草6克炙甘草10克防风8克

用法:共为末,每次15克,加入大枣、生姜煎。或作汤剂,药量酌增减。

主治:胃素虚,过食生冷之物,抑遏阳气于脾土,四肢发热倦怠,骨髓劳热。

方解:本方主治是食生冷之物,抑遏阳气于脾胃,阳气不得发越,郁而化热,《素问》“火郁发之”,即以发散的方法消除阳遏郁热之火。方中升、葛辛凉,散发阳明之火。羌活、防风发散太阳经之火,独活发散少肾经之火。诸药气清味薄,上行外散,能升腾阳气,疏利三焦,散升郁火,故名升阳散火汤。因恐诸药升散太过,以及辛燥伤,加芍酸寒敛清热。再加人参、甘草益气健脾,使祛不忘扶正。生姜、大枣,调和脾胃,升腾脾胃被遏郁之阳气。诸药用,火郁发之,发中有收,散中有补,使去而不伤正,对火郁诸经的四肢发热,肌热,骨髓热,热如火燎,扪之烙手等症可发散治之。

7、凉膈散《和剂局方》

凉膈硝黄栀子翘,黄芩甘草薄荷饶;

竹叶煎疗膈上,中焦燥实之消。

组成:大黄60克芒硝60克甘草60克栀子30克薄荷30克黄芩30克连翘120克

用法:上为末,每9克,入竹叶5片,少许,煎食。亦可作汤剂,用量按比例酌减。

主治:上中二焦郁热炽盛。烦躁渴,面赤焦,膈烦热,环讹生疮,或咽莹挂衄,赤,或大不畅,讹欢苔黄。

方解:本方主治为中上焦郁热火盛。火上炎,上焦热盛,故而赤焦,烦躁渴,环讹生疮,咽莹挂衄。中焦热盛,燥热内结,亏津燥,故赤。,苔黄,脉数均为热炽盛之象。上中两焦同时有热,若单靠清上则中焦热结不去,若单靠泻中焦则上焦热不解,当清热与泻火齐下。方中大黄、硝芒、甘草,不仅能治秘,且可引中上二焦之热下行而出。黄芩、栀子、连翘、竹叶清泻火热,与辛凉疏散的薄荷同用,可疏清宣散上焦火。且竹叶、栀子有清利小引热下行之功。撼谜生津,且能甘缓诸药,使热在膈间缓缓而泻不伤正。诸药用,泻火通,清上泻下,治热郁上中二焦之症。

8、清心莲子饮《和剂局方》

清心莲子石莲参,地骨柴胡赤茯苓;

芪草麦冬车子,躁烦消渴及崩

组成:石莲子人参赤茯苓炙芪各25克地骨皮柴胡炙甘草麦冬车子各15克黄芩12克

用法:共为末,每次10克,。也可作汤剂,药量酌减。

主治:肾不足,心火上炎。烦躁发热,环讹娱燥,遗精浊,遇劳即发,渐成消渴,及热扰营血,血崩带下。

(29 / 43)
汤头歌诀方解

汤头歌诀方解

作者:(清)汪昂 类型:现代言情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